那一大袋的图书(双语学习的好文!)
陈其昀
笔名函函,1982年生于新加坡,毕业于南洋女中、华中初级学院、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目前在《新报》当记者。2002年,陈其昀出版了散文集《彩虹的另一端》;2005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7-Eleven狂想曲》,该作品被选为2005年“读吧!新加坡”的指定读物之一;2006年她出版了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抢救偶像》。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习惯性地把自己日趋退化的视力,归咎在父母亲身上。
当时的我只有十来岁,一次学校身体检查却显示出了极其恐怖的数字:左眼近视高达800度,右眼近视更是像攀上了珠穆朗玛峰似的,竟然跨入了四位数,1200度!震惊之余,我不断思索,究竟是什么缘故,导致如此糟糕的一双眼睛?
追根究底,原因只有一个:谁叫父母在我童年岁月中,强迫我读那么多书!“老妈,你记得我念小学时,你总是聚集全家大小,包括阿公阿嬤的借书卡,然后带我到图书馆借书吗?每去一趟,就借了整24本那么多!你瞧,逼我看那么多书的下场就是我现在这个‘半瞎子!” 我嘟起小嘴,开始向母亲兴师问罪,大吐口水,搞得母亲不知如何是好。
当然,这些都是陈年往事,我早已不怪父母亲了。爱美怎么说都是女人的天性,自从配了副隐形眼镜后,告别书呆子型厚镜框,我也轻松接受了自己视力差的事实。回想起当年那些“图书馆之行”,我反而非常眷恋,也对父母亲的良苦用心感激万分。那时每次借24本书,他们俩总坚持将双语政策贯彻始终,一半英文,一半华文。就这样,我除了有机会沉醉在埃尼德·布赖顿和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的奇幻世界里,也津津有味地阅览了《西游记》、《三毛流浪记》等华文儿童书籍。
为了巩固我的语文基础,老爸老妈也鼓励我写日记,而且要轮换式地写;每周一、三、五用中文,周二、四、六则用英文。老实说,每天要逼自己从乏味的生活中找出几丝有趣的东西写,当时确实觉得有些枯燥与无奈。但是,渐渐地,我不知不觉在书写日记的过程中爱上了文字的美——不管是方块汉字的一笔一画,或者abc字母串起来后的动词与形容词汇,我终于领悟到了文字独一无二的魅力。
双语教育非常自然地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自小学一年级,我便积极投稿,文章经常刊登于《联合早报》的《青草地》。中三那年,凭着一颗对新闻业的好奇心,我加入了早报的“联合学生通讯员”组织,以学生记者身份写了无数篇校园报道,后来又为《星期5周报》的《小方块》撰写青春专栏,还在《新明日报》和好几份中文杂志当实习记者,从中累积了不少宝贵的写作经验。
课堂外的我,在华文文学的高速公路上奔驰得乐不可支;课堂内,我却坚决地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轨道。中学毕业之际,当许多好友都纷纷报读初级学院的数理科,我毅然报读文科,而且选的科目包括了历史和英国文学。父母亲曾一度诧异地问我:既然华文根底不错,中学高级华文获得特优,为何不修读华文语文特选课程?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我钟情于莎士比亚和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名著,也对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和希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的诗歌非常有兴趣,阅读他们作品时的那种振奋感就跟阅读巴金、张爱玲和白先勇的作品一样。
我从不担心自己会因为不读华文而将母语荒废掉。或许是潜意识中,知道自己某日会提起笔写小说吧。念书的时候,我小小的脑袋中常常浮现出各式各样的幻想情景及画面,随时间越积越多,直到有一天,我想:这样下去不行,脑袋快要爆炸了。于是,我决定把这些故事写下来。
2001年,我的第一篇小说《朋友》诞生了。土里土气的题目,过于夸张、戏剧化的情节发展,还有那些生涩、幼稚的文字;现在回头重读自己的处女作,不得不承认是羞愧、腼腆多于满足与暗喜。不过,读着读着,感触良深。怎么说呢?那篇稿子确实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它却刻印了我那段少不更事、放荡不羁的岁月痕迹。没有《朋友》,不可能会有我的第一本小说集《7-Eleven狂想曲》,更不会有第二本《抢救偶像》。
对于现今越来越不爱阅读的青少年,我认为由流行文化着手,让他们从中慢慢对华文产生兴趣,应该是个再好不过的管道。我本身的创作灵感,很多时候正来自流行乐曲与电影。一首好歌,结合了动人悦耳的曲子和感人肺腑的词句,创造出的意境可说是美妙绝顶。
毕业后,投身于企业宣传与公关行业,双语成了我工作上的优势。因为华文能力强,老板需要翻译什么大小文件就找我。记得有几次,新传媒的华语频道需要公司代表上节目做访谈,我也自然扛起了这个责任。目前,我在英文报《新报》当记者,常常也得用母语做访问。如果当年在求学时期没有把华文读好,今天是不可能在媒体领域里如此顺利地驰骋着!
开始工作后,每天都像在和时间赛跑,有时候忙得透不过气来。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不会放弃写作;能写出更好的小说一直会是我前进的目标,而这理想就仿佛一道绚丽的彩虹,要到达另一端,得靠自己的努力。是的,我会—直继续编织故事,借由我的笔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声色俱全的场景,诉说我们这一代花样年华般少男少女们最真实的情感。
http://www.haokoo.com/kids/7556437.html
陈其昀
笔名函函,1982年生于新加坡,毕业于南洋女中、华中初级学院、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目前在《新报》当记者。2002年,陈其昀出版了散文集《彩虹的另一端》;2005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7-Eleven狂想曲》,该作品被选为2005年“读吧!新加坡”的指定读物之一;2006年她出版了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抢救偶像》。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习惯性地把自己日趋退化的视力,归咎在父母亲身上。
当时的我只有十来岁,一次学校身体检查却显示出了极其恐怖的数字:左眼近视高达800度,右眼近视更是像攀上了珠穆朗玛峰似的,竟然跨入了四位数,1200度!震惊之余,我不断思索,究竟是什么缘故,导致如此糟糕的一双眼睛?
追根究底,原因只有一个:谁叫父母在我童年岁月中,强迫我读那么多书!“老妈,你记得我念小学时,你总是聚集全家大小,包括阿公阿嬤的借书卡,然后带我到图书馆借书吗?每去一趟,就借了整24本那么多!你瞧,逼我看那么多书的下场就是我现在这个‘半瞎子!” 我嘟起小嘴,开始向母亲兴师问罪,大吐口水,搞得母亲不知如何是好。
当然,这些都是陈年往事,我早已不怪父母亲了。爱美怎么说都是女人的天性,自从配了副隐形眼镜后,告别书呆子型厚镜框,我也轻松接受了自己视力差的事实。回想起当年那些“图书馆之行”,我反而非常眷恋,也对父母亲的良苦用心感激万分。那时每次借24本书,他们俩总坚持将双语政策贯彻始终,一半英文,一半华文。就这样,我除了有机会沉醉在埃尼德·布赖顿和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的奇幻世界里,也津津有味地阅览了《西游记》、《三毛流浪记》等华文儿童书籍。
为了巩固我的语文基础,老爸老妈也鼓励我写日记,而且要轮换式地写;每周一、三、五用中文,周二、四、六则用英文。老实说,每天要逼自己从乏味的生活中找出几丝有趣的东西写,当时确实觉得有些枯燥与无奈。但是,渐渐地,我不知不觉在书写日记的过程中爱上了文字的美——不管是方块汉字的一笔一画,或者abc字母串起来后的动词与形容词汇,我终于领悟到了文字独一无二的魅力。
双语教育非常自然地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自小学一年级,我便积极投稿,文章经常刊登于《联合早报》的《青草地》。中三那年,凭着一颗对新闻业的好奇心,我加入了早报的“联合学生通讯员”组织,以学生记者身份写了无数篇校园报道,后来又为《星期5周报》的《小方块》撰写青春专栏,还在《新明日报》和好几份中文杂志当实习记者,从中累积了不少宝贵的写作经验。
课堂外的我,在华文文学的高速公路上奔驰得乐不可支;课堂内,我却坚决地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轨道。中学毕业之际,当许多好友都纷纷报读初级学院的数理科,我毅然报读文科,而且选的科目包括了历史和英国文学。父母亲曾一度诧异地问我:既然华文根底不错,中学高级华文获得特优,为何不修读华文语文特选课程?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我钟情于莎士比亚和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名著,也对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和希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的诗歌非常有兴趣,阅读他们作品时的那种振奋感就跟阅读巴金、张爱玲和白先勇的作品一样。
我从不担心自己会因为不读华文而将母语荒废掉。或许是潜意识中,知道自己某日会提起笔写小说吧。念书的时候,我小小的脑袋中常常浮现出各式各样的幻想情景及画面,随时间越积越多,直到有一天,我想:这样下去不行,脑袋快要爆炸了。于是,我决定把这些故事写下来。
2001年,我的第一篇小说《朋友》诞生了。土里土气的题目,过于夸张、戏剧化的情节发展,还有那些生涩、幼稚的文字;现在回头重读自己的处女作,不得不承认是羞愧、腼腆多于满足与暗喜。不过,读着读着,感触良深。怎么说呢?那篇稿子确实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它却刻印了我那段少不更事、放荡不羁的岁月痕迹。没有《朋友》,不可能会有我的第一本小说集《7-Eleven狂想曲》,更不会有第二本《抢救偶像》。
对于现今越来越不爱阅读的青少年,我认为由流行文化着手,让他们从中慢慢对华文产生兴趣,应该是个再好不过的管道。我本身的创作灵感,很多时候正来自流行乐曲与电影。一首好歌,结合了动人悦耳的曲子和感人肺腑的词句,创造出的意境可说是美妙绝顶。
毕业后,投身于企业宣传与公关行业,双语成了我工作上的优势。因为华文能力强,老板需要翻译什么大小文件就找我。记得有几次,新传媒的华语频道需要公司代表上节目做访谈,我也自然扛起了这个责任。目前,我在英文报《新报》当记者,常常也得用母语做访问。如果当年在求学时期没有把华文读好,今天是不可能在媒体领域里如此顺利地驰骋着!
开始工作后,每天都像在和时间赛跑,有时候忙得透不过气来。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我不会放弃写作;能写出更好的小说一直会是我前进的目标,而这理想就仿佛一道绚丽的彩虹,要到达另一端,得靠自己的努力。是的,我会—直继续编织故事,借由我的笔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声色俱全的场景,诉说我们这一代花样年华般少男少女们最真实的情感。
http://www.haokoo.com/kids/7556437.html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