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是靈魂之窗,而眼睛之窗便是眼角膜。
在眼科診間,經常可以聽見病友詢問:“醫師,我壞掉的眼睛可以換嗎﹖”事實上,以目前的醫學技術而言,更換整個眼球是尚無法作到的,除了一般較常見的藉由人工水晶體取代手術取出的白內障以外,唯有眼角膜可以透過移植手術作更換。
眼睛的構造好比一部光學照相機,視網膜、視神經與大腦視覺中樞的功能就像底片,虹膜像是光圈,角膜就像是相機的鏡頭。角膜如果變得混濁,就好照相機的鏡頭磨損了,會影響到相機影像的品質,這時可以更換一個新的、乾淨的鏡頭,這就是角膜移植。但是正像先前所提到,除了水晶體以外眼球其餘的部分以目前的醫學技術而言是無法更換的,因此適合作角膜移植的先決條件,是必須確認視網膜以及視神經、大腦視覺中樞的機能正常,因為若沒有好的底片,光是更換鏡頭是沒有用的。
正常的角膜就像玻璃一樣的透明清澈,除了讓光線容易通過進入眼睛,它還具有強大的聚焦功能,使影像能夠會聚在視網膜上。當上天創造角膜時,為了保持它的透明清澈,形成了它無血管組織的獨特性,這也正?角膜移植手術創造了一個契機,因此角膜移植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並且有相當高的成功率。當眼角膜因為先天的異常、後天的外傷、感染、或其他的病變而變得混濁時,便可以透過角膜移植的方式更換一個乾淨清晰的眼角膜。
高雄醫學大學眼科自民國五十五年,由前院長陳振武教授發起,並在紅十字會鼎力支持下成立紅十字會高雄眼庫至今,進行眼角膜移植手術已經逾三十八載,完成角膜移植近二千例。眼庫成立之初,角膜來源以國內捐贈為主,但因國人捐贈風氣不盛,故移植數目較少。民國六十九年起開始接受斯里蘭卡的角膜捐贈。民國七十八年美國辛辛那提眼庫也加入捐贈的行列之後,移植數目方大幅成長。目前角膜來源仍以辛辛那提眼庫為主,偶有國內捐贈。有些病友要求移植國內角膜,但是因為數目太少,因而需要較長的等候時間。在此除了解釋國外的角膜捐贈,必定經過嚴格的感染控管和角膜品質篩選,並且外國人的角膜構造和本國人並無不同之外,也呼籲國人能夠慢慢建立“器官捐贈,利人利己”的觀念。
眼睛是靈魂之窗,角膜移植手術則可以替病友的世界重開一扇窗。如果您身受角膜疾病所苦,歡迎您接受這份上蒼賜與的禮物﹔如果您有幸有一雙亮麗清晰的雙眼,希望您能認真考慮身後將這份禮物留愛人間。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401/11.htm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