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眼庫之友 - 張國賢先生


黑暗相隨.靜待光明

感謝你,我的捐贈者
我的人生下半場



參考資料:
1-2: http://www.eyebank.org.hk/hk/class/know_more_detail.php?id=131&subMenu=1
3: http://www.lifewithoutlimbs.org/
http://www.eyebank.org.hk/hk/aboutleb/listing_detail.php?id=227&subMenu=1

成功接受眼角膜移植手術的張國賢,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積極回饋社會。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積極回饋社會。
人生總會面對不同的困難與挫折。當中尤以疾病的煎熬,最讓人感到難耐。
當身體健康時,我們可能會為此不以為然;但當疾病悄然而至,措手不及的你會用甚麼樣的態度面對?
當身體健康時,我們可能會為此不以為然;但當疾病悄然而至,措手不及的你會用甚麼樣的態度面對?
過往曾擔任病友組織 - 眼角膜關懷協會的主席,以及曾任大學講師的張國賢先生(Jonathan),曾飽受眼疾之苦十多年。唯Jonathan選擇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視力危機,更活出豐盛人生。
今天,Jonathan是博士研究生,並將於本港一政府資助的大專院校擔任總監(Director),主管院校的市場推廣。除事業上的發展外,多年來Jonathan亦積極參與本地的義務工作,當中包括眼庫的角膜捐贈教育活動,以及義務為本地的眼角膜病人組織服務。
另外,Jonathan更致力參與國內的社會服務工作。除為國內的大學義務擔任講師,曾修讀神學的他,亦曾與加拿大、美國等地的教會成員一同前往國內山區,為有需要的人服務,回饋社會。

圖左:Jonathan正參與眼庫的捐贈推廣活動,向一班中學生講解捐贈的意義,以及分享
其正面的人生觀。圖右:復明後的Jonathan,於國內的教會講解神學。
其正面的人生觀。圖右:復明後的Jonathan,於國內的教會講解神學。
眼前笑意盈盈的Jonathan,一雙眼睛充滿神采,性格親切友善的他,談話時自信滿滿。很難想像他曾於十多年前,因其眼角膜的弧度突變而產生錐狀突起,令視力模糊不清,情況更持續了十多年;其後角膜上的疤痕亦越來越深,令他的視力每況越下,幾近失明。
幸而於1997年,他獲得由善心人士捐贈眼角膜,透過角膜移植手術,重拾寶貴視力。
Jonathan回憶說:「當時我患上的,是一種我從沒聽過的疾病名稱 - 錐形角膜(Keratoconus)。」
錐形角膜是一種較罕有的眼疾,每年的病例不多,成因不明。正常健康的眼角膜是呈弧形的,但錐形角膜患者的角膜卻突起如錐形狀,令角膜無法正確對焦。
當年被眼科醫生確診時,Jonathan只有二十多歲,時為1985年。這時候他剛於大專畢業後兩年,正努力為事業與未來打拼。當時年輕的Jonathan沒有想到,這眼疾將會為他帶來生活上種種的轉變。
世時雖無常,人生雖有很多事情不能控制,但我們仍可選擇如何面對這過程。Jonathan憑著堅毅的信念與努力,以及角膜捐贈者的愛心,跨越了人生障礙。
他的故事,見証著角膜捐贈的價值。同時,更鼓勵各眼疾患者,只要不放棄,仍可掌握幸福的人生。
幸而於1997年,他獲得由善心人士捐贈眼角膜,透過角膜移植手術,重拾寶貴視力。
Jonathan回憶說:「當時我患上的,是一種我從沒聽過的疾病名稱 - 錐形角膜(Keratoconus)。」
錐形角膜是一種較罕有的眼疾,每年的病例不多,成因不明。正常健康的眼角膜是呈弧形的,但錐形角膜患者的角膜卻突起如錐形狀,令角膜無法正確對焦。
當年被眼科醫生確診時,Jonathan只有二十多歲,時為1985年。這時候他剛於大專畢業後兩年,正努力為事業與未來打拼。當時年輕的Jonathan沒有想到,這眼疾將會為他帶來生活上種種的轉變。
世時雖無常,人生雖有很多事情不能控制,但我們仍可選擇如何面對這過程。Jonathan憑著堅毅的信念與努力,以及角膜捐贈者的愛心,跨越了人生障礙。
他的故事,見証著角膜捐贈的價值。同時,更鼓勵各眼疾患者,只要不放棄,仍可掌握幸福的人生。
黑暗相隨.靜待光明
於本港,錐形角膜並不是常見的眼疾;但於美國,每 2000人就有 1 人被診斷患上錐形角膜。錐形角膜是一種非炎性的角膜病變,患者的角膜會變薄、向外突起,令角膜弧度逐漸收縮成錐形,損害其聚光功能,令視力變得矇矓1。
當角膜開始逐漸收縮成錐形後,會令患者產生的近視及遠視,更可造成過千度近視或散光,視力亦可能會不斷衰退,令影像變形,嚴重的病例更需要角膜移植。可是,因為這疾病的病情惡化緩慢,所以有很多錐形角膜的患者最初誤以為只是近視加深,並不知道其實已患上錐形角膜2。
正因如此,Jonathan最初亦不以為然:「我是因考駕駛執照,始發現患上錐形角膜的,當時的我大約25歲吧。」
一般近視者與錐形角膜患者的最大分別,在於前者多發生於發育前,後者則發生於二十至三十歲左右,其近視及散光亦會明顯加深。「我自小是沒有近視和散光的。直至二十多歲時,始有近視和散光,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皆是患病的先兆。」Jonathan說。
「仍記得當時學習駕車,發覺自己看不清路牌指示,要瞇起雙眼才可看清事物,於是「考牌師傅」建議我配眼鏡;但其後我的近視度數持續加深,散光很嚴重,於是看眼科醫生作詳細檢查,始知患上了錐形角膜。」Jonathan回憶道。
於檢查後,當時醫生建議Jonathan暫時無須進行角膜移植手術,但須配戴特製的硬式隱形眼鏡來矯正視力。配戴這些硬式的鏡片雖令他的視力改善不少,但卻為其帶來很大程度的不適和不便。
Jonathan說:「於80-90年代,這些硬式鏡片皆是很厚、不透氣的,加上我的角膜弧度異常,令配戴時很不舒服,像長期「有沙」於眼內。另外,由於我的角膜弧度經常改變,很多時候會令隱形眼鏡「吸住」眼球,不但感覺很辛苦,更會對眼睛有所損害。」
錐形角膜患者最常面對的,是因病人角膜弧度的改變而令硬式隱形眼鏡經常脫落。
Jonathan笑謂:「太太已成為拾鏡片專家了!」
鏡片脫落可是不能控制的,他仍記得曾在不同的地方發生,包括在街上、地鐵月台、辦工室等。他笑說,當年也曾擔心於婚禮進行時鏡片脫落呢!「每次當鏡片掉下到地上,鏡片也就報銷了。」Jonathan說。
當角膜開始逐漸收縮成錐形後,會令患者產生的近視及遠視,更可造成過千度近視或散光,視力亦可能會不斷衰退,令影像變形,嚴重的病例更需要角膜移植。可是,因為這疾病的病情惡化緩慢,所以有很多錐形角膜的患者最初誤以為只是近視加深,並不知道其實已患上錐形角膜2。
正因如此,Jonathan最初亦不以為然:「我是因考駕駛執照,始發現患上錐形角膜的,當時的我大約25歲吧。」
一般近視者與錐形角膜患者的最大分別,在於前者多發生於發育前,後者則發生於二十至三十歲左右,其近視及散光亦會明顯加深。「我自小是沒有近視和散光的。直至二十多歲時,始有近視和散光,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皆是患病的先兆。」Jonathan說。
「仍記得當時學習駕車,發覺自己看不清路牌指示,要瞇起雙眼才可看清事物,於是「考牌師傅」建議我配眼鏡;但其後我的近視度數持續加深,散光很嚴重,於是看眼科醫生作詳細檢查,始知患上了錐形角膜。」Jonathan回憶道。
於檢查後,當時醫生建議Jonathan暫時無須進行角膜移植手術,但須配戴特製的硬式隱形眼鏡來矯正視力。配戴這些硬式的鏡片雖令他的視力改善不少,但卻為其帶來很大程度的不適和不便。
Jonathan說:「於80-90年代,這些硬式鏡片皆是很厚、不透氣的,加上我的角膜弧度異常,令配戴時很不舒服,像長期「有沙」於眼內。另外,由於我的角膜弧度經常改變,很多時候會令隱形眼鏡「吸住」眼球,不但感覺很辛苦,更會對眼睛有所損害。」
錐形角膜患者最常面對的,是因病人角膜弧度的改變而令硬式隱形眼鏡經常脫落。
Jonathan笑謂:「太太已成為拾鏡片專家了!」
鏡片脫落可是不能控制的,他仍記得曾在不同的地方發生,包括在街上、地鐵月台、辦工室等。他笑說,當年也曾擔心於婚禮進行時鏡片脫落呢!「每次當鏡片掉下到地上,鏡片也就報銷了。」Jonathan說。

圖:家人的支持,對面對人生低潮的病人而言,非常重要。尤幸Jonathan擁有一個溫暖的家,
結予他無比力量。圖為Jonathan與(右)長子Joshua和(中)幼子Joseph一同參與「香港眼角膜
關懷協會」的活動,前往鴨洲郊遊。
結予他無比力量。圖為Jonathan與(右)長子Joshua和(中)幼子Joseph一同參與「香港眼角膜
關懷協會」的活動,前往鴨洲郊遊。
眼睛的問題雖為他帶來困擾,但堅毅的Jonathan,仍選擇於工餘時修讀MBA碩士課程,當時是1986年。這只因他一直深信,只要努力克服困難,自己也可與視力正常的人無異。
「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凡事皆可能。」樂觀的他說。
當時的他,更參加了香港Outward Bound(香港外展訓練學校) 的Outdoor Leadership Program (戶外領袖訓練計劃),挑戰自己的體能:「記得那時候連續18天在海上。由於須每天下水,因此配戴護目鏡以防隱形眼鏡脫落。」當時他的眼睛雖十分不適,但疾病並沒有阻擋他參與活動。
雖然早期配戴特殊的硬式隱形眼鏡,為他帶來不便及眼睛不適,但至少保住尚餘的視力,讓他可在職場上繼續拚博,以及照顧家人。
可是這情況只維持了約9年,他的眼疾隨後變得更差了。
「隨著角膜的疤痕越來越多,視力亦變得越來越差。最辛苦的是,有時候當眼睛發炎通紅,便兩隻眼也看不清東西,不但不能上班,更影響日常生活。」幸而在他最感失落的時候,憑著太太的支持,以及個人信仰的寄託,才讓他倍感安慰。
在這時候,若只單靠配戴特殊鏡片或硬式隱形眼鏡,已無法幫助他進行日常工作了。因此,當時眼科醫生建議他輪候角膜捐贈,並接受角膜移植手術,才可復明。
Jonathan說:「那時候很渴望接受移植手術。因這是唯一有效治癒眼疾的方法,是我當時復明的希望所在!」
「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凡事皆可能。」樂觀的他說。
當時的他,更參加了香港Outward Bound(香港外展訓練學校) 的Outdoor Leadership Program (戶外領袖訓練計劃),挑戰自己的體能:「記得那時候連續18天在海上。由於須每天下水,因此配戴護目鏡以防隱形眼鏡脫落。」當時他的眼睛雖十分不適,但疾病並沒有阻擋他參與活動。
雖然早期配戴特殊的硬式隱形眼鏡,為他帶來不便及眼睛不適,但至少保住尚餘的視力,讓他可在職場上繼續拚博,以及照顧家人。
可是這情況只維持了約9年,他的眼疾隨後變得更差了。
「隨著角膜的疤痕越來越多,視力亦變得越來越差。最辛苦的是,有時候當眼睛發炎通紅,便兩隻眼也看不清東西,不但不能上班,更影響日常生活。」幸而在他最感失落的時候,憑著太太的支持,以及個人信仰的寄託,才讓他倍感安慰。
在這時候,若只單靠配戴特殊鏡片或硬式隱形眼鏡,已無法幫助他進行日常工作了。因此,當時眼科醫生建議他輪候角膜捐贈,並接受角膜移植手術,才可復明。
Jonathan說:「那時候很渴望接受移植手術。因這是唯一有效治癒眼疾的方法,是我當時復明的希望所在!」
感謝你,我的捐贈者
最終於1997年,Jonathan獲得由善心人士捐出眼角膜。
至今他仍記得於移植手術後,醫生為他拆開紗布的一刻:「當醫生為我拆開眼前紗布時,我便發覺視力有明顯的改善了!很辛運地,我只需在移植後的首年使用抗排斥眼藥水,之後便無需再使用任何藥物。」
視力好轉,讓他體會到捐贈角膜,確能改變病人的一生:「於手術後,隨著視力的恢復,工作上的信心亦大大增加,日常生活也方便多了。」Jonathan笑說。
不經不覺,現距當時的移植手術已十五年。對於捐贈者及其家屬的愛,Jonathan一直心存感恩。當時於完成手術後,他曾寫一張心意卡,並交予眼庫的職員,希望其代為交給捐贈者家屬,以表謝意:「捐贈角膜及器官是一件很偉大的事。現在香港市民對捐贈的接受程度,比從前增加了不少,這實是可喜。」
自己既曾受惠,善心的Jonathan也不忘施予:「我早已簽署器官捐贈卡,希望將來也能幫助有需要的病人。捐贈助人是很值得鼓勵的,我也很願意把我的故事與別人分享,希望讓更多市民明白捐贈的重要姓。」
至今他仍記得於移植手術後,醫生為他拆開紗布的一刻:「當醫生為我拆開眼前紗布時,我便發覺視力有明顯的改善了!很辛運地,我只需在移植後的首年使用抗排斥眼藥水,之後便無需再使用任何藥物。」
視力好轉,讓他體會到捐贈角膜,確能改變病人的一生:「於手術後,隨著視力的恢復,工作上的信心亦大大增加,日常生活也方便多了。」Jonathan笑說。
不經不覺,現距當時的移植手術已十五年。對於捐贈者及其家屬的愛,Jonathan一直心存感恩。當時於完成手術後,他曾寫一張心意卡,並交予眼庫的職員,希望其代為交給捐贈者家屬,以表謝意:「捐贈角膜及器官是一件很偉大的事。現在香港市民對捐贈的接受程度,比從前增加了不少,這實是可喜。」
自己既曾受惠,善心的Jonathan也不忘施予:「我早已簽署器官捐贈卡,希望將來也能幫助有需要的病人。捐贈助人是很值得鼓勵的,我也很願意把我的故事與別人分享,希望讓更多市民明白捐贈的重要姓。」
我的人生下半場
不少成功接受眼角膜或器官移植的病人,也會因著手術後的重生,對生命有更深層次的感受。
同樣地,視力失而復得的Jonathan,從此對生命的意義,抱有更廣闊的看法。
在1997年,Jonathan不但喜獲角膜移植的機會,這一年亦是他人生的分水嶺。當時漸漸康復的Jonathan,因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加上一顆渴望回饋角膜捐贈者的愛心,希望憑著自已的工作經驗及能力,回饋社會。
基於這些原因,於接受移植手術後,他從工作了十多年的私營企業,毅然跳進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 - 非牟利機構。當時他願意放棄優薪,轉職至薪酬不多的慈善機構工作。他更開始對社會企業及慈善機構的工作產生與趣,並報讀有關研究慈善捐贈及社會企業的博士課程。
他笑言:「當時慈善機構的薪金只是從前的4分1,比以前我在電訊公司的薪酬少很多。曾有「獵頭公司」跟我說不值得,表示可惜。但於我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耍的使命!」
除事業上的轉變外,Jonathan更參與不同地域的的義務工作,希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於2002年至2005年,他曾兩度義務擔任「香港眼角膜關懷協會」的主席。「香港眼角膜關懷協會」是一個由角膜病人組成的病人自助組織,其運作由會內的病友負責,通過「過來人」的關懷及資訊交流,為病人帶來支援。在任主席期間,Jonathan致力發展會務,例如於有限的資源下,向社會福利處爭取資助聘請半職員工,讓組織得以發展;更編引書刊,加強病友間的聯繫。
同樣地,視力失而復得的Jonathan,從此對生命的意義,抱有更廣闊的看法。
在1997年,Jonathan不但喜獲角膜移植的機會,這一年亦是他人生的分水嶺。當時漸漸康復的Jonathan,因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加上一顆渴望回饋角膜捐贈者的愛心,希望憑著自已的工作經驗及能力,回饋社會。
基於這些原因,於接受移植手術後,他從工作了十多年的私營企業,毅然跳進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 - 非牟利機構。當時他願意放棄優薪,轉職至薪酬不多的慈善機構工作。他更開始對社會企業及慈善機構的工作產生與趣,並報讀有關研究慈善捐贈及社會企業的博士課程。
他笑言:「當時慈善機構的薪金只是從前的4分1,比以前我在電訊公司的薪酬少很多。曾有「獵頭公司」跟我說不值得,表示可惜。但於我而言,這是一個很重耍的使命!」
除事業上的轉變外,Jonathan更參與不同地域的的義務工作,希望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於2002年至2005年,他曾兩度義務擔任「香港眼角膜關懷協會」的主席。「香港眼角膜關懷協會」是一個由角膜病人組成的病人自助組織,其運作由會內的病友負責,通過「過來人」的關懷及資訊交流,為病人帶來支援。在任主席期間,Jonathan致力發展會務,例如於有限的資源下,向社會福利處爭取資助聘請半職員工,讓組織得以發展;更編引書刊,加強病友間的聯繫。

圖:於2003年,時任「香港眼角膜關懷協會」主席的Jonathan,為活動擔任講者。

現時Jonathan雖已離任主席職位,但仍義務參與會內工作。例如他會翻譯美國 “National Keratoconus Foundation”(國立的錐形角膜基金會)刊物的一些文章,轉載至角膜會的刊物當中,讓本地病友也可了解最新的角膜疾病資訊。

圖:這是“National Keratoconus Foundation” 的2012年夏季號刊物,於首頁刊登了Jonathan
的投稿。文中他與美國的錐形角膜病友分享自己的經歷與故事。Jonathan也是“National
Keratoconus Foundation”的海外會員之一。
的投稿。文中他與美國的錐形角膜病友分享自己的經歷與故事。Jonathan也是“National
Keratoconus Foundation”的海外會員之一。
Jonathan的義務工作並不局限於香港。近年,復明後的他更前往中國內地,為國內有需要的人的服務,包括於重慶工商大學作義務客席授課,教導學生有關工商管理的知識;也曾聯同海外教會的外藉人士,到廣西山區宣道及從事慈善服務,幫助貧困的人。

圖:Jonathan為重慶工商大學作客席教授,向學生講述成為市場領袖的要訣。
不放棄.自有出路
眼角膜捐贈者及其家屬的善行,不只為Jonathan帶來光明,更賦予他樂善助人的能力與機會。
透過角膜捐贈,讓受惠的不單是Jonathan,更包括他曾服務過的有需要人士。Jonathan展露燦爛的笑容,說:「我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繼續做有意義的事,那便心滿意足了。」
不放棄.自有出路
和Jonathan傾談是一件樂事,你會感受到他的正能量,以及對人生積極的看法。因此不難怪現在的他,希望以捐贈者給予他的寶貴視力,活出有意義的人生。
「當時視力突然出現問題,讓我明白到,勿視一切是理所當然。可能曾經歷一段「看不見」的日子,令我很明白病人的無助與壓力。」Jonathan說。
雖然人生常有不如意的事,但只要常存信念,總有出路。
Jonathan說:「你知道嗎?每個人也是獨特的,因此只要不放棄,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真正的「定位」,有時候可能不好找,因每個人的不足或身體上的缺陷,可能把自己也蒙閉了,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和力量所在。
Jonathan以力克(Nick Vujicic)的經歷來作比喻:「力克天生無手無腳,他小時候甚至想自殺。但他勇於面對身體殘障,熱愛生命的他,如今已經是一名演講大師。只因他不放棄,繼續向前,終達成個人理想。」生於澳洲的力克,克服了身體上的缺憾。他懂得游泳,打高爾夫球、衝浪。他更創辦「沒有四肢的生命」(Life Without Limbs)慈善組織,鼓勵更多的人,以勇氣及信念面對逆境。
「當時視力突然出現問題,讓我明白到,勿視一切是理所當然。可能曾經歷一段「看不見」的日子,令我很明白病人的無助與壓力。」Jonathan說。
雖然人生常有不如意的事,但只要常存信念,總有出路。
Jonathan說:「你知道嗎?每個人也是獨特的,因此只要不放棄,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真正的「定位」,有時候可能不好找,因每個人的不足或身體上的缺陷,可能把自己也蒙閉了,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和力量所在。
Jonathan以力克(Nick Vujicic)的經歷來作比喻:「力克天生無手無腳,他小時候甚至想自殺。但他勇於面對身體殘障,熱愛生命的他,如今已經是一名演講大師。只因他不放棄,繼續向前,終達成個人理想。」生於澳洲的力克,克服了身體上的缺憾。他懂得游泳,打高爾夫球、衝浪。他更創辦「沒有四肢的生命」(Life Without Limbs)慈善組織,鼓勵更多的人,以勇氣及信念面對逆境。

圖3:力克曾於2009年來香港,與香港市民分享他的成長經歷及心聲。
Jonathan說 :「雲上有彩虹,撥開雲霧,終會見到清天!」Jonathan對生命的感悟,讓我們明白到只要自強不息,生活中的逆境與低潮,終可一一克服,覓得光明出路。
參考資料:
1-2: http://www.eyebank.org.hk/hk/class/know_more_detail.php?id=131&subMenu=1
3: http://www.lifewithoutlimbs.org/
-- 完 --
http://www.eyebank.org.hk/hk/aboutleb/listing_detail.php?id=227&subMenu=1
留言
張貼留言